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 首 页

  • 走进范县

    • 范县概况
      范县简介 范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南依黄河,北枕金堤,区位优势独特,是衔接融合环渤海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黄河、金堤河横贯县境,沿黄线长达47公里。 西汉初置县,因范水穿城而过得名,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范姓、顾姓、秦姓、姚姓的起源地。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动天”“子路负米”“芦衣顺母”“恣蚊饱血”等均发生在这里,现有丹朱遗址、闵子骞墓、范武子墓等文化古迹... [详细]
    • 范县概况
    • 行政区域
    • 自然地理
    • 范县经济
    • 人口民族
    • 历史沿革
    • 名胜古迹
    • 范县名片
    • 范县剧种
    • 文化旅游资源
  • 政务中心

    更多>>

    领导之窗

    • 县长 王小鹏
    • 范县要闻
    • 部门动态
    • 乡镇动态
    • 国务院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食品药品信息公开
    • 依申请公开
    • 公示公告
  • 政民互动

    政民互动

    • 网上咨询
    • 县长信箱
    • 建言献策
    • 意见征集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

    • 政务服务
  • 专题专栏

当前时间:
范县人民政府
  • 网站首页
  • 首页专题
  • 自然资源
  • 法治政府创建
  • 2021-2022年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 走进范县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专题
  • 底部导航
  •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公文 > 范政
  • 范政

    范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范县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 序号:29914920  索引号:J0001-2017-2991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县政府办公室  日期:2017-04-07字号:[ 大 中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范县地震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年3月27日

范县地震应急预案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组织体系

2.1 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2.2 县指挥部主要职责

2.3 乡(镇)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3 响应机制

3.1 地震灾害分级

3.2 分级响应

4 监测报告

4.1 地震监测预报

4.2 震情速报

4.3 灾情报告

5 应急响应

5.1 搜救人员

5.2 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5.3 安置受灾群众

5.4 抢修基础设施

5.5 加强现场监测

5.6 防御次生灾害

5.7 维护社会治安

5.8 开展社会动员

5.9 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5.10 发布信息

5.11 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

6 指挥与协调

6.1 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Ⅰ级响应)

6.2 较大地震灾害(Ⅱ级响应)

6.3 一般地震灾害(Ⅲ级响应)

6.4 应对强有感地震事件(Ⅳ级响应)

7 恢复重建

7.1 恢复重建规划

7.2 恢复重建实施

8 保障措施

8.1 队伍保障

8.2 指挥平台保障

8.3 物资与资金保障

8.4 避难场所保障

8.5 基础设施保障

8.6 宣传、培训与演练

8.7 监督检查

8.8 法制保障

9 其他地震事件应急

9.1 非天然地震事件应急

9.2 地震传言事件应急

9.3 邻县地震应急

10 附 则

10.1 奖励与责任

10.2 预案管理与更新

10.3 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10.4 制定与解释部门

10.5 预案实施时间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地震应急工作,提高应对破坏性地震灾害能力,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地震应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河南省地震应急预案》、《濮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行政区域内处置破坏性地震灾害事件和其他地震影响事件的应对工作。

1.4 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地震灾害发生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县政府是应对本行政区域强有感地震(大于3.0级,小于4.0级)的主体。

2 组织体系

2.1 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县防震抗震指挥部平时负责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防震减灾工作,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后,县防震抗震指挥部即转为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抗震救灾工作。县指挥部指挥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指挥部副指挥长由县政府办、县人武部、县地震局、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各一名负责同志担任;县指挥部成员由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卫计委、县公安局、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县教育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委、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统计局、县农业局、县粮食局、县文广新局、县安监局、县政府外侨办、县政府法制办、县河务局、县公路局、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县人防办、县城管局、县红十字会、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县供电局、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采油二厂、中国人寿保险范县分公司、中国人保财险范县分公司各一名负责同志担任。根据工作需要,可增加有关乡镇、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地震局,是县指挥部的办事机构,承担县指挥部日常工作。

2.2 县指挥部主要职责

(1)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各项指令,组织和指挥对受灾人员实施紧急救援。

(2)向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报告震情、灾情,确定地震应急工作方案。确定并宣布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3)统一领导全县抗震救灾工作。决定派遣县公安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和医疗卫生队、工程抢险队、现场地震应急工作队开展伤员救治、转运、遇难人员善后处理及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

(4)决定调运救援物资,组织和指挥受灾群众安置和各类生活物资供应工作。

(5)协调驻军、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6)决定实施重点目标保护和交通管制等强制措施。

(7)及时掌握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请求市政府派遣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协调有关部门实施对口紧急支援。

(8)组织开展震情、灾情信息发布与抗震救灾宣传工作。

(9)协调跨县(区)抗震救灾工作和临震应急事项。

(10)接待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慰问团,承办县委、县政府慰问团的具体事务。

(11)指导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协调解决抗震救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2)组织协调相关涉外事务。

必要时,县指挥部派出现场指挥部,在县指挥部的领导下,现场组织、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和救灾工作。

2.3 乡(镇)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乡(镇)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有关部门、单位和当地民兵组织等,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3 响应机制

3.1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直接经济损失占本县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在我县发生7.0级以上地震,县城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在我县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县城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在我县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县城区发生4.5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在我县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5)强有感地震:是指我县范围内发生3.0级以上4.0级以下,群众普遍有感的地震。

3.2 分级响应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在省、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全县的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在省、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全县的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根据灾情需求,请示省、市政府提供支持。

应对强有感地震事件,启动Ⅳ级响应。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根据灾情需求,请示省、市政府提供支持。

4 监测报告

4.1 地震监测预报

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机构负责收集和管理本县各类地震观测数据,加强震情跟踪监测、预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及时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根据预报的震情决策按权限发布临震预报,组织开展应急防范工作。

4.2 震情速报

对发生在我县的3.0级以上地震、县外周边地区的4.0级以上地震,经市地震局快速确定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等参数,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同时通报县人民武装部、县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4.3 灾情报告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乡镇政府及时将震情、灾情等信息报县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县民政局、县地震局等部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灾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迅速报县政府,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县住建、国土、卫生、公安、宣传、教育、交通、工信、水利、环保、文化、安监、河务、公路、气象等部门及时将搜集的情况报县政府,并抄送县指挥部办公室。

发现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时,所在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邀请单位要迅速核实并报县政府外侨办,并抄送县指挥部办公室。县政府外侨办按照有关规定向市政府外侨办报告。

5 应急响应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5.1 搜救人员

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各方面专业救援力量,携带救援装备,迅速赶赴现场,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

5.2 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协调组织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地震现场临时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对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医疗器械、药品的供应力度,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鼠疫、狂犬病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5.3 安置受灾群众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宿等问题;在受灾村镇、社区设置生活用品发放点,确保生活用品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适时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做好心理疏导、及时处置地震谣言和误传,维护社会稳定。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5.4 抢修基础设施

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抢修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应急工作需要。

5.5 加强现场监测

组织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实时跟踪地震序列活动,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对震区的震情形势进行研判。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及气象衍生灾害、次生灾害监测预报,密切关注灾区重大气象变化。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专业力量加强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监测,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5.6 防御次生灾害

加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因强余震和降雨形成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交通堵塞;组织专家对水库、堤坝等开展险情排查、评估和除险加固,必要时组织下游危险地区人员转移。

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输配电线路、石油化工生产等重点设施受损情况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做好事故防范处置工作。

5.7 维护社会治安

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增设临时警务站,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拘留所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5.8 开展社会动员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及时开通志愿服务联系电话,统一接受志愿者组织报名,做好志愿者派遣和相关服务工作;根据灾区需求、交通运输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志愿服务需求指南,引导志愿者安全有序参与。

视情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加强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和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环节工作。

必要时,组织非灾区政府,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形式,对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和生产恢复等开展对口支援。

5.9 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妥善安置在灾区工作和旅游的国(境)外人员,及时向上级政府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积极协助国家、省安排的国内外救援队到我县参加救援行动,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做好境外救援物资的接受工作并加强管理,按规定做好检验检疫、登记、发放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安排境外新闻媒体进行采访。

5.10 发布信息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分别负责相应级别地震灾害信息发布工作,回应社会关切。信息发布要统一、及时、准确、客观。

5.11 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

协助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县民政、地震、国土、住建、环保等配合省、市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灾区范围、受灾人口、成灾人口、人员伤亡数量、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等,组织专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

6 指挥与协调

6.1 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I级响应)

根据初判指标,初判为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的,由县地震局提出启动I级响应的建议报县政府决定,或由县政府直接决定启动I级响应。县政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6.1.1 先期保障

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县地震局的信息通报,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做好先期保障工作。

(1)县人武部等部门迅速组织协调,请求上级出动飞行器开展灾情航空侦察,获取灾情信息。

(2)各电信运营企业做好通信保障应急工作。无线电管理部门做好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保障抗震救灾指挥部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畅通。自有通信系统的部门尽快恢复本部门受到损坏的通信设施,协助保障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畅通。

6.1.2 灾区政府应急处置

地震发生后,灾区所在乡镇立即启动本级预案,开展先期处置,了解受灾情况,边行动边报告,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组织基层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防范次生灾害,维护社会治安,同时提出需要支援的应急措施建议。加强震情监视,发现异常及时上报。按照上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安排部署,领导和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6.1.3 县本级应急处置

县政府召开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会议,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部署抗震救灾行动。向市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并函告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和市红十字会等部门。

县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抢险救援、群众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处置、社会治安、救灾捐赠与涉外事务、国外救援队伍协调事务、地震灾害调查及灾情损失评估、信息发布及宣传报道等工作组(各工作组组成单位及职责分工见附件)。县政府办公室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县指挥部对以下工作进行部署,并组织有关地方和部门实施:

(1)组建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迅速开赴灾区,在市现场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和救灾工作。

(2)派遣武警、消防应急救援队、医疗卫生救援队、地震现场工作队等各类专业抢险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等应急救援工作。

(3)组织调运救灾帐篷、生活必需品等救灾物资和装备,保障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

(4)开展伤病员和受灾群众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援助工作。根据需要,配合市政府实施跨地区大范围转移救治伤员,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秩序。

(5)组织抢修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抢险救援通信畅通、电力供应以及救灾人员、物资交通运输畅通。

(6)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重要目标物、重大关键基础设施隐患排查与监测预警,防范次生衍生灾害。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组织快速抢险救援。

(7)派出地震现场监测工作队伍,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密切监视震情发展,指导做好余震防范工作。

(8)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拘留所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和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9)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

(10)实施限制前往或途经灾区措施,实行交通管制。

(11)组织统一发布灾情和抗震救灾信息,指导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12)按照市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安排部署,领导和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抗震救灾工作。

(13)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基本抢修抢通、灾区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后,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决定终止应急响应的意见,宣布应急结束。

6.1.4 县本级现场应急处置

县指挥部派出现场指挥机构,在市现场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和救灾工作。

6.1.4.1 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成

指挥长:县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县长

副指挥长:县政府办、县地震局、县住建局、县民政局各一名负责同志和重灾区乡镇的领导。

成员: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公安局、县卫计委、县交通局、县公路局、县政府外侨办、县红十字会、中国移动范县分公司、中国联通范县分公司、中国电信范县分公司各一名负责同志。

6.1.4.2 现场指挥机构主要职责:

协调各乡镇政府,做好现场指挥部选址、交通、通讯、生活等保障工作。了解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和灾区需求情况,提出紧急救援意见和建议。落实上级指挥部的工作部署。

6.2 较大地震灾害(Ⅱ级响应)

根据初判指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的,由县地震局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报县政府决定。

6.2.1 灾区政府应急处置

参照I级响应处置。

6.2.2 县本级应急处置

参照I级响应处置。

6.2.3 县本级现场应急处置

参照I级响应处置。

6.3 一般地震灾害(Ⅲ级响应)

根据初判指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的,由县地震局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报县政府决定,必要时,县政府直接决定启动。

6.3.1 先期保障

参照I级响应处置。

6.3.2 灾区政府应急处置

参照I级响应处置。

6.3.3 县本级应急处置

参照I级响应处置。同时采取以下措施:

(1)组建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迅速开赴灾区,在县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和救灾工作。

(2)请求市政府派遣地震监测专业队伍参与现场地震监测。

(3)根据灾区需求,请求市政府派遣公安消防部队、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市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帮助开展紧急救援工作;派遣市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队帮助做好地震监测、房屋安全性鉴定和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工作。协调邻县派遣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现场工作队或组织有关部门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4)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

(5)向灾区发慰问电,派慰问团。

(6)落实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部署,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7)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基本抢修抢通、灾区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后,县政府决定终止应急响应,宣布应急工作结束。

 6.3.4 县本级现场应急处置

县指挥部派出现场指挥机构,在市现场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和救灾工作。

6.3.4.1 地震现场指挥部组成

参照I级响应处置。

6.3.4.2 地震现场指挥部主要职责:

(1)了解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和灾区需求情况,督促落实上级指挥部的工作部署。

(2)组织救治、转移伤员,安置、疏散灾民,保障灾区基本生活条件。

(3)协调县公安、交通运输、铁路、公路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实行交通管制,提供交通运输保障,维护社会治安。

(4)协调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调集应急物资、装备。

(5)组织协调有关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以及各方面支援力量参与抗震救灾行动。

(6)组织开展地震现场监测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7)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协助灾区所在地处置重大次生衍生灾害。

(8)及时向县指挥部报告震情、灾情,提出紧急救援意见和建议。

(9)配合上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做好地震现场应急和救灾工作。

6.4 应对强有感地震事件(Ⅳ级响应)

发生强有感地震事件,由县地震局提出启动Ⅳ级响应的建议报县政府决定。在县指挥部的支持下,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强有感地震是指我县范围内发生3.0级以上4.0级以下,群众普遍有感的地震。

6.4.1 Ⅳ级响应应急处置

(1)地震发生后,县指挥部立即启动本级预案,开展先期处置。

(2)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向市政府报告。

(3)迅速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快速调查、划定本行政区域有感范围,向市地震局报告。

(4)发现有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及时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同时向市政府报告。

(5)开放应急避难场所,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防范次生灾害,维护社会治安。

(6)配合省、市地震现场工作队开展应急工作,做好流动监测设备选址、交通、考察向导等后勤保障工作。

(7)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报道。

(8)密切注意社会对地震的反应,发现地震谣言或误传及时予以平息。

(9)根据震区需求,向市政府提出需要支援的应急措施建议。

7 恢复重建

7.1 恢复重建规划

特别重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政府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重大、较大以及一般地震灾害发生后,省、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县政府予以配合。

7.2 恢复重建实施

县政府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按照《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明确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8 保障措施

8.1 队伍保障

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县武警中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医疗卫生救援、公安消防、危险化学品救护、液化石油气救护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加强物资储备,经常性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共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产权单位、管理或生产经营单位加强抢险抢修队伍建设。

各乡镇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层地震抢险救灾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各有关部门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地震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县地震部门加强地震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为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等提供人才保障。加强灾情速报工作,建设县、乡镇、村三级灾情速报平台,充实灾情速报员队伍,拓展灾情获取和信息报送渠道,提高地震灾情获取能力。

8.2 指挥平台保障

县地震部门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与上级指挥系统形成上下贯通、反应灵敏、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实现震情灾情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地震趋势判断快速反馈,保障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合理调度、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

8.3 物资与资金保障

县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和生产、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所需生活救助物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医疗器械和药品等生产供应。县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并通过与有关生产经营企业签订协议等方式,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县政府保障抗震救灾工作所需经费。县财政局负责及时安排、拨付抢险救灾补助资金和灾区救济补助资金,及时申请中央、省、市财政给予支持。县民政局及时为灾区发放救灾款。

8.4 避难场所保障

县政府根据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将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疏散基地等公共设施产权单位因地制宜设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完善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

学校、医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保证通道、出口畅通。有关单位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疏散通道要设置明显标志。

8.5 基础设施保障

县政府办组织协调跨部门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及时调度军地卫星通信、短波通信、车载移动通信、车载固定通信等应急装备,建立包括有线和无线手段在内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确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通信畅通。在基础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且短时间难以修复的极端情况下,确保至少有1种以上临时通信手段有效、畅通。

移动、联通、电信和其他有关部门尽快恢复本部门被破坏的专用通信设施,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协助保障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县文广新局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建立完善应急广播体系,确保群众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

县发改委和县供电局指导、协调、监督电力运营企业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电力调度系统建设,保障地震现场应急装备的临时供电需求和灾区电力供应。

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铁路局等建立健全公路、铁路紧急运输保障体系,加强统一指挥调度,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机制。

8.6 宣传、培训和演习

县宣传、教育、文广新、红十字会、地震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提高全社会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加强防震减灾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地震等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

各乡镇政府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管理培训制度,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应急管理人员、救援人员、志愿者等进行地震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

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基层组织等要结合实际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8.7 监督检查

由县地震局会同县政府应急办、县发改委、县民政局、县安监局等有关部门对各乡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地震应急工作准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地震应急预案有效实施。

8.8 法制保障

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地震应急处置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地震应急预案实施工作。

9 其他地震事件应急

9.1 非天然地震事件应急

当发生3.0级以上非天然地震,县地震局迅速联系市地震台完成非天然地震参数的精确测定并上报县政府,通报县安监局。

非天然地震所在地乡镇分管地震工作领导、安全监管部门立即开展调查,了解非天然地震事件性质(塌陷、爆破、爆炸等)、震感强度和范围以及社会反应情况,并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县地震局、县安监局。

9.2 地震传言事件应急

当县辖区内出现地震传言、误传事件,并对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时,各乡镇地震工作分管领导应当及时将地震传言、误传事件报告县地震局。县地震局及时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地震局,分析传言、误传起因,提出平息地震传言、误传事件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当地政府开展调查、宣传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地震传言、误传事件发生后,县政府组织宣传、公安、地震工作主管等部门做好地震传言、误传事件的调查和科普宣传、新闻宣传工作,采取措施及时平息地震传言、误传事件。

9.3 邻近县、市地震应急

地震发生在邻近县、市但对我县造成震灾损失或严重社会影响的,根据初步判定的震情、灾情的危害和影响程度,由县地震局建议县政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10 附 则

10.1 奖励与责任

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严重虚报、瞒报灾情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0.2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县政府批准发布。预案实施后,县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修订完善本预案。

各乡镇根据本预案制定(修订)本行政区域地震应急预案,县防震抗震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结合本部门职能制定(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或包括抗震救灾内容的应急预案,自本预案下发之日起3个月内报县地震局备案。学校、医院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制定(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或包括抗震救灾内容的应急预案,报县地震局备案。

10.3 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震及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物品等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置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文物古迹和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场地和文物古迹破坏不折算为经济损失,只描述破坏状态。

次生灾害: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崩塌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

生命线工程设施:指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油系统以及通信、交通等公用设施。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描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10.4 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地震局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预案制定的地震应急措施适用于一般地区;重要军事设施地区,需根据情况处理。

10.5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原《范县地震应急预案》(范政〔2014〕12号)同时废止。

附件:范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组组成单位及职责分工

附 件:

范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组

组成单位及职责分工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组,县政府办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各工作组组成单位及职责分工如下:

1.抢险救援组。由县人武部、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牵头,县公安局、县安监局等参加。

主要职责:制定实施抢险救灾力量配置方案,调配救援队伍和装备,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及时传递警报,加强衔接配合,搜救被困群众和受伤人员,组织救援人员和物资的空运、空投工作;清理灾区现场;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2.群众生活保障组。由县民政局牵头,县发改委、县教育局、县工信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局、县商务局、县粮食局、县红十字会等参加。

主要职责:制定实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方案以及相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措施,组织调集、转运帐篷和生活必需品等抗震救灾物资,指导有关地方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支援灾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市场供应;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3.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组。由县卫计委牵头,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水利局、县农业局、县食药监局、县畜牧局、县事管局、县红十字会、县武警中队等参加。

主要职责:组派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调集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和转移;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和食品,防范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等疫病暴发流行;做好伤员、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医疗服务与心理援助工作。制定实施灾后动物防疫方案,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开展相应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

4.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组。由县发改委牵头,县工信委、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事管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局、县商务局、县文广新局、县供电局、县河务局、采油二厂等参加。

主要职责:组织指导抢修维护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供电、供水、供气、防洪、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组织生产、调运抢险救援产品,调运生产物资和装备,保障灾区抢险应急物资供应;协调运力优先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需要;对受灾的商贸和农业损毁情况进行核实,指导制定科学恢复生产方案,安排落实有关扶持资金和物资。

5.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处置组。由县地震局、安监局牵头,县公安局、县消防大队、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委、县交通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县气象局、采油二厂等参加。

主要职责: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做好余震防范工作;及时组织扑救火灾,处置危化品泄漏事故,做好灾区防火以及灾区安全生产隐患和环境风险排查、防范工作;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重大危险源、重要目标物、重大关键基础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保障设施运行安全;加强灾区河水质等环境监测和危险化学品等污染防控,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危害,保障灾区水库安全和饮用水源安全;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及气象衍生灾害、次生灾害监测预报,密切关注灾区重大气象变化。

6.社会治安组。由县公安局牵头,县教育局、县信访局、县武警中队等参加。

主要职责: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和以赈灾募捐名义诈骗敛取不义之财、借机传播各种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拘留所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县人民武装部组织民兵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7.救灾捐赠与涉外事务组。由县民政局、县政府外侨办牵头,县委宣传部和县商务局、县卫计委、县工商质监局、县食药监局、县红十字会等参加。

主要职责:接受和安排省内外捐赠,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处理其他涉外事务。

县民政局负责安排国际社会和省内外各地政府、民众团体提供的紧急援助;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外侨办负责按规定办理外国专家和救灾人员到现场考察和救灾、外国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事宜;对处于灾区的应有关部门邀请临时来范县的外国人或港澳台人员由邀请单位负责协调安置,外国来范县旅游者和港澳台旅游者由有关部门负责协调安置,并将安置情况报县政府外侨办。

8.国外救援队伍协调事务组。由县政府外侨办牵头,县商务局、县地震局参加。

主要职责:接受和安排国外救援队伍,协调开展救援行动。

9.地震灾害调查及灾情损失评估组。由县民政局、县地震局牵头,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安监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委、采油二厂等参加。

主要职责:协助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灾区范围、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工程结构震害特征、人员伤亡数量、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等调查工作,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指导灾区做好保险理赔和给付工作。

10.信息发布及宣传报道组。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委外宣办和县政府电子政务办、县政府外侨办及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县地震局、县广播电视台等参加。

主要职责:组织灾情和抗震救灾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发布灾情;指导做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加强舆情收集分析,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适时组织安排境外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

       

 

                         

  • 上一篇:范县人民政府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 下一篇:范政〔2017〕8号范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范县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领导
    • 公开年报
    • 政府机构
    • 公告公示
    • 法规公文
      • 范政
      • 范政办
      • 范政文
      • 政策解读
    • 行政事业性收费
    • 公务员报考
    • 重大会议
    • 信息公开
    • 重大决策预公开
    • 政府采购
    • 权责清单
      • 权力清单
      • 责任清单
      • 政策文件
    • 重点领域公开
      • 规划信息
      • 村务公开
      • 财政信息
      • 疫情防控
    • 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
    • 财政信息
      • 预算公开
        • 财政预算公开
        • 部门预算公开
      • 决算公开
        • 财政决算公开
        • 部门决算公开
    • 范县预决算公开平台
    • 人事任免
    • 公共资源配置
      • 土地供应
    • 食品药品信息公开
      • 安全信息
    • 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
      • 定价目录
    • 就业信息公开
      • 就业政策
    • 安全生产信息公开
      • 安全生产政策
    • 公共服务信息
      • 教育信息公开
      • 社会保险
      • 文化体育
    • 环境信息公开
      • 安全环境信息
    • 诚信信息公开
      • 信用政策
      • 诚信红黑榜
  • 依申政府信息公开
首 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范县新区板桥路 电话:0393-5261330 

版权所有 范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C) 2006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9260200001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260001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1018585号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信访

  • APP信访
    (安卓版)

    通过浏览器扫描下载

  • 短信信访

    范县信访局局长
    手机短信信访
    公开号码

    13461799165